2022,接受不完美,2023,选择热爱
很久没有写 Blog 了,一写又是年终总结的部分。
去年,在《关于未来局势思考》 的 Blog 中,曾经聊到了对于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预判,而《2021 的复盘》 则是聊到了 2021 整个双减的影响,以及我当时对未来的一些推测。里面有些已经发生,更多的当然还没有发生。
我曾经认为:
未来五年是一个逐步收权的过程
但是实在是经济下滑过厉害,目前看起来整个的决策方向有着本质的扭转。但是我依然相信:
收权与限制依然是 5 年的主基调。而宽松与放权,只是今年不得已的妥协
在当下,2023 年初,我在成都兴隆湖畔,在「杨康」之后,面对比 21 年还「魔幻」,只能用「布朗运动」来形容的 2022 年,我们到底要接受什么、判断什么、选择什么?
一、对于过去的 2022
面对共同的丧失信心
19 年之后,中国的整个舆论环境和叙事逻辑,都是把资本、企业家放在了公众的对立面上,这里固然也有过去资本环境和企业家自身的问题,但这个趋势的确是愈演愈烈的。
起初,民众是开心的,也是真心赞同的。
但是,我看到整个舆论环境的扭转发生在去年下半年。随着企业的倒闭、民众的失业,他们会发现企业家可以选择出国,但自己的生存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因为失业而失去更多。
信心的丧失从精英阶层弥散到工薪阶层。
19 年以前的「丧文化」,在 23 年开年,在 3 年疫情插播之后,又以「人矿」回到了主流舆论之中。
在当下,面对撕裂的社会共识,我们更需要的是重新建立起来对我们国家、社会、自己的共识和凝聚。在我们笑话拜登换届期的美国的时候,没想到同样的事情也悄然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因此当家人才说,国家这么大,难免大家会看法不一样,但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不论你是否愿意相信,信心的丧失就是事实。
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信心的重启速度,以当前的中国环境来看,如果不发生剧烈的变化,可能 10 年为继了。
选择接受不完美的我们
面对这个事实,今年罗胖的年度分享,有一句话很打动我:
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始终保持希望,坚持说老实话
面对 2022 年国家的困难、团队与企业的困难,乃至自己的困难,我们的叙事逻辑中,往往会选择粉饰自己,只愿意暴露和记住好的,回避那些痛苦的、甚至信心丧失的时刻。
2022 年我们团队也犯了不少错,但是那个可能也就是我们共同成长路上必经的。这些问题我们不用回避也不要害怕。有人会说:“今年螃蟹虽小,亦是一期一会”;有人也会说:“气候让葡萄略微酸涩,这一杯,共敬这一年的不完美”;而我们自己也可以说:
今年我们依旧走了许多弯路,但是,用我们的反思和成长,致敬这一年的错误;
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在可控的错误中,去迭代自己。于国、于团队、于自身。邓公当年也是这么想的吧。
二、对于未来,选择热爱,心怀感恩
面对过去的不完美,选择坦诚相待,但不足以让我们面对未来。
「勇气」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但是,真正驱动人类在面对数千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挑战,人类历史上科学、数学、文化、艺术的每一次突破,是当阿基米德面对罗马的士兵冷静计算的时候;是当耶稣勇敢的走向十字架的时候;是当贝多芬以失聪的双耳谱写出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是当梵高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不停的创作时候;是乔布斯选择回归苹果重新开始的时候。驱动他们的不是恐惧,而是热爱,是持续的热爱。
所以我觉得,我们没有办法加速信心的重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热爱梦想、热爱生活、热爱家人。
卡尔萨根说:
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
热爱我们人生这一段美好的旅行。
热爱,是我想给自己、给团队定义的 2023 年的关键词。
三、大环境下看未来 10 年
前段时间专项研究了一下人口和出生率,这个对我们的挑战太大了。
人口出生率会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态度和选择
我这几天在思考: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这么多全球化品牌?
为什么精品点和小众品牌出现在日本和欧洲?
中国的未来会更像美国,还是日欧?
中国的企业在面临人口出生率的问题,未来何去何从?
这是美国过去的人口表现:
这是德国和日本的:
而这是中国的: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的人口增长正在迅速的进入德国、日本的曲线图。
因此,我认为,中国虽然未来的城镇化会因为人口聚集和治理更像美国模式,但是我们的企业和品牌不一定如此。
大品牌、全球化品牌,我认为,背后取决于:
- 极致的工业化
- 人口的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整体繁荣向上的共识
- 以及相对容易规模化的产品内容
分析美国:美国有着极致的工业化;持续的人口流入形成的社会整体共识是明确的以 American Dream 为导向的;昂格鲁萨克森的环境借助英文的统治力,极易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在全球寻求持续的增长点。
分析中国:过去的中国,庞大人口基数下的规模化工业化能力极强;过去 40 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整体社会凝聚与共识积极向上,对于统一、工业化、大品牌也会有天然的信任。而在规模化产品内容方面,中国为什么选择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更容易全球化的,而服务业是很难全球化的。
因此,美国从工业、到餐饮服务业都能产生全球化的品牌;而中国主要在制造业。
日本和欧洲,虽然有着极致的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时代,但是他们的人口增长是下降的。经济的停滞、机会的减少、社会的 M 型结构,带来的是流动性的减弱以及年轻人普遍的「躺平」。小众文化、非主流就会抬头,对于规模性大企业的信任也会天然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精品店、小众品牌才会得到更多的信任,从 7-11 的铃木敏文先生撰写的《零售的哲学》一书中也可以窥见一斑。
结合上述分析,我的结论是:
中国会是欧日与美国的混合模式
一部分企业会更像欧日模式,主要是基于人口出生率和老龄化、细分的诉求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以及中国本身在全球文化的影响力不可能短期能挑战昂格鲁萨克森文化体系。这类企业主要出现在不易规模化的服务业、以及有语言壁垒的一些行业;
另一部分企业会更像美国模式,主要基于这类企业的规模化效应非常明显。依托于中国短期内不会被严重削弱的制造和供应链优势,选择亚非拉等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点的国家作为突破点,这类企业中会诞生一些跨国品牌,如「传音」。
但是,立足于本国的企业以及民众心态、态度会更向欧洲和日本演变。
而这个是我在 《2020s 开局》的 Blog 中是没有考虑到的。
这个或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将会面临的极大挑战。
红利越少,越要选择长期主义
回想疯狂增长的年代,选择长期主义,你固然可以成为可口可乐、GE,但是,依然也可以选择成为旁氏。因为遍地都是黄金,即便短期主义,也足矣让非常多的人短期跨越阶层。中国过去的投机倒把、互联网流量灰产、乃至网红经济,绝大部分不用考虑 3 年以上的事情,3 年赚完一辈子的钱足矣。
但是,对于红利减少甚至丧失的年代,以日本为例,就会出现大量的末端品牌和手工艺人,靠着口碑和品质传播、传承。小到日本的某些精品寿司店,大到德国的某些细分领域的龙头,均是如此。
因此:
长期主义 > 利润 > 规模
四、如何看待 2023
2023 年普遍信心回升,很多经济学者也给出了这个预期,甚至 IMF 还调高了中国的增长预期。我认为,依然要以谨慎的心态面对未来 10 年。
- 中国在上半年的宽松,会逐步回升,但信心的创伤不会短期内恢复,要做好数年持续修复的准备;
- 欧美在疫情后多年的宽松之后,会普遍面临衰退的预期。而欧美衰退带来的出口增长的风险,一定会波及到中国自己的经济情况,依然值得谨慎;
- 虽然俄乌局势有好转,但战争的风险依然没有消除。对我们自身而言的战争风险反而会因为经济的下行更有可能加速;
因此我只能说,23 年宏观环境在上半年一定会比 22 年好,但是依然有风险。
所以,于国家、企业、自身来看:
2023 年是修复资产负债表和祈祷不要变得更差的一年
对于企业来说,抓住经济增长期,也要防范黑天鹅,同时还要预防竞争加剧带来的成本挑战。各个行业都如此。一味的追求规模化或者规模优势,大概率不是 23 年的主旋律。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五、对于自身
其实前面已经或多或少聊了一些。热爱会是我今年定义个关键词。
- 选择热爱;
- 珍惜困难的时光,珍惜美好的时光。因为对于 80、90 后来说,人生当中最差的宏观环境阶段或许还没有到来;对于 00、10 后来说,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也没有到来。每一代人犯的错,往往会惯性的以过去的自己成长经历的环境来预判未来。但世界并不是如此运转的。
- 对于 80、90 后来说,风险的分摊,是一个人生需要开始思考的议题,因为对于个体而言,人生是短暂的,一次大的危机足矣毁灭一代人。对于自身,也要有底线思维;
- 修复自己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是每一个家庭在关注和做的,这个伤痛持续时间不会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