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llsdemon

maxwellsdemon

Wechat: maxwellsdemon 联系请备注
Reading

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点杂思 —— 读《菊刀》以及《论中国》杂谈

1.中华文化不亚于西方? 舆论往往喜欢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事实上,西方文化由希腊、希伯来、埃及、维京、日耳曼蛮族等诸多的文化共同构成,每一个都单独的成就都不弱于中华文明。以一敌N,自然是劣势。 2. 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异同 《菊与刀》中描述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区别。日本文化的基础构建在忠和孝的基础之上,由此衍生出来的等级制度是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忠孝源于中国。 然而,有趣的是,日本在引入中国文化时,摒弃了中华文化中凌驾在忠孝之上的更重要的价值: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不仁,民众以天道为名可推翻,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中却不是这样。 所以仁、忠、孝是构建中国儒道的价值观基石,也是和日本的差异之处。 3. 中华文化宝贵的地方 —— 重视那些不变的智慧 中华文化的宝贵之处并不在于其能和西方文化抗衡的价值观(未必能)。但是他们公理 不同之处,却是最有意思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没有起源的概念,统一也并不是目的而是前提,中国人认为,黄帝重新统一中国而非开创了中国。 我以为,不论是两河文明,
5 min read
think

世界不是平的

这两天纽约Time Square汽车撞死了一名路人,各大新闻媒体头条刊登,好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转念一想,叙利亚伊拉克每天丧生的儿童妇女何止一个,又怎见全球媒体的报道呢?除了我之前这篇Blog讲到的 Confirmation Bias(自我确认偏见) [https://www.ming.rocks/ni-yuan-yi-xiang-xin-shi-yao/] 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么? 我想到的是互联网。 诚然,互联网的出现抹平了一个世界,在互联网上,个体和企业是平等的,个体和政府是平等的,这个世界被抹平了。 但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出现了信息的入口Google,社交的入口Facebook;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成了所谓的大号,互联网社会被抹平之后,重新产生了聚集。而且,所谓的FLAG或者BAT,聚合能力会越来越强。 所以我在想,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想到的几点前提: > 1. 消费者远远多余生产者 2. 心理学上人的内心倾向于服从权威,以减少自己的决策成本 3. 社会一直在流动变化之中 如果以上三点我们认同为公理,那么结论自然是:世界不是平的。 我
5 min read
think

你愿意相信什么?

一、Confirmation Bias 翻开国外关于中国的英文报道,很奇怪,绝大部分的中国的照片一定都是犄角旮旯的破败的房屋、贫困的百姓、浑浊的空气、警民的对峙等等。我们一定觉得他们故意在“丑化”中国吧? 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对印度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不也是差不多的么? 再联想到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显著的分为了两派,所谓的【美分】和【五毛】。一部分人愿意相信美利坚是人类的希望,一部分人是坚定的小粉红。这仅仅可以由偏见或者激进 来形容和描述么?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共性,而且是人性的共性。所以在心理学里面找到了一个名次叫做: >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见/自我确认偏见) 在解释这个之前,有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是星座。很多人觉得星座的预言非常准确,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 > 即人们会倾向于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相悖的信息,而重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一致的信息。 这个是目前科学上普遍认同用于解释大家为什么觉得星座很准确的理论依据。 回到这些新闻报道。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本质是报道事件,但新闻的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关注度和传播度,这两个因素会决定
5 min read
Startup

由什么决定价格联想到共享单车

今天走在西溪湿地,看到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在杭州这种公共自行车已经极度发达的城市,依旧很大程度的拓展了最后一公里 的范围,进一步缓解了这个难题。看到自行车停在那些公共自行车所无法覆盖的地点(景区、小区内部),就知道,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小红车”虽然方便,但依旧也有很多难以覆盖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把 最后一公里拓展为最后三公里,不仅扩大了人们无车出行的范围,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效率,让更多的人因为共享单车而愿意出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共享单车是有很大的价值的。曾经在观察滴滴打车的时候的观点是: > 滴滴打车通过算法可以更好的调度乘客和汽车,提高城市的通行率,这有很大的价值。因此,他们一定能产生很大的价格。 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有很大的问题。主要的症结在于: > 价值不决定价格,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疑问出现,如果对于自行车需求真的这么旺盛,为什么各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都难以自负盈亏?作为标杆的杭州据我所知,公共自行车的营收也只是比成本更多一点而已。对于这样一个数十年很难自负盈亏的行业,为什么最近风投纷纷进入?他们凭什么有这个信心? 当然,一个常见的理论
3 min read
读书

当计算变成通用资源

最近看了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的《在线》。书前半部分很不错,后半部分有些虎头蛇尾。但不管怎么样,我看到的是一个: 浙大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兼系主任 +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 + 阿里巴巴CTO + 阿里云创始人 的这么一个跨界牛人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再思考。 他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 数据比功能更重要 * 用数据去改进现有业务,是传统领域;用数据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预测,这才是大数据的范畴 * 离线的数据很难产生最大的经济化价值,在线之后才能凸显价值。今天的数据不是变“大”了,而是在线了。这是Google地图和诺基亚Here的区别,也是方正排版和Google的区别。 * 数据是核心竞争力,有2个方面:数据本身是核心竞争力,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这个在我体验过Deep Learning和Amazon的AWS后有很深的体会,一会儿再讲。 * 云计算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通用计算,一个是把计算变成一种公共的服务。就和电一样。这个同样在AWS上有很深的感触 * 移动互联网,或者说iTo
3 min read
Reading

儿童亲子教育相关的一些学习

自己升级之后,也就会下意识的去了解更多的和亲子教育相关的东西。一直认为,对于孩童的健康,我们着重关注的是2个方面: 1. 身体健康 2. 心理健康,也就是教育。 至于身体健康,有太多的幼教的书籍进行了涉及。翻过了国内的崔玉涛系列,而国外的西尔斯和蒙梭利台 系列,虽然出名,和早教相关,我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和所谓触觉嗅觉开发等生理因素更相关。很多写的很好,但是网上也有太多的人谈过这方面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 除此之外,由于关注儿童教育,也读到了一些其他的教育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些和之前创业的知识联系到了一起,也挺有意思。 第一本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我之前在这篇博客 [https://www.ming.rocks/wei-shi-yao-xue-sheng-bu-xi-huan-shang-xue-bi-ji/] 中也写过它的读书笔记。其实这本书主要是在讲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但是从侧面,可以更多的了解,小孩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的点,比如: * 有意识的记忆事实性知识。因为事实性知识会加速我们的推理认知 *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为了培养小孩的记忆,需要增加对
5 min read
教育

再谈好奇心

之前在儿童教育的思考 [https://www.ming.rocks/er-tong-jiao-yu-de-si-kao/]这篇文章中提到过我心目中教育下的最高标准: 好奇心 但之前一直没有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过,今天突然有感而发,就随便展开说说。 的确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有太多的因子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但何以把好奇心作为至关重要的一条呢? 好奇心决定了人的想象力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茨维格曾经在《人类群星闪耀时》 [https://www.ming.rocks/shun-jian-de-li-liang/] 中,描述了不多的几个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中,往往就是历史洪流中的几个关键的人物的关键的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固然,我们会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有其必然性;但是历史也有其偶然性在,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往往会有诸多的偶然因素相互叠加,从而重造了今天。 同样,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和思想的进步,都是那些对本质问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所创造的。不可否认,不是所有有好奇心的人都能够成为那闪耀的“人类群星”,但是仰望历史长河中的星光,每一个人无一不有其特质: > 广
9 min read
读书

那些容易对婴儿的误解 ——读《发展心理学》1

1. 在判断宝宝是否饿的时候,常见的方法是轻轻敲击婴儿的嘴唇周围,如果头会转向刺激方向,则说明婴儿饥饿了。这叫做新生儿的觅食反射 ,它会帮助婴儿寻找乳房或者奶瓶。但是,会在出生头几个星期消失,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所取代。所以在满月之后,觅食反射变弱是正常现象,而且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婴儿的饥饿程度。 2. 婴儿在睡觉的时候,眼皮偶尔抬起,眼球转动,有时候这种现象非常频繁,以至于会觉得这并不是REM(快速动眼期) 。人们会说,宝宝在偷偷的瞄大人,增加安全感。事实上,新生儿在出生后1、2月,至少有一半睡眠时间处于快速动眼期,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时,生命早期这种活跃的REM可以位胎儿和新生儿提供足够的内部刺激来保证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 3. 婴儿的啼哭有时候会让人生厌。尤其在摸不清楚原因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在故意祈求拥抱。Mary Ainsworth在1972年研究表明,如果母亲能够对婴儿的啼哭作出迅速反应,那孩子啼哭的频率会越来越低,因为这可以放置婴儿的焦虑。对于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注或者拥抱,新生儿还不具备这个认知能力,在6
3 min read
Life

儿童教育的思考

曾经一度认为,后代的教育需要给予最好的硬件设施,塑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比如滑翔伞、冰球等等这些稀缺资源,或者给予音乐、程序、科学上的最好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足够广阔的视野,培养好奇心。 因为我认为,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如果只能找一点作为核心标准,那就是: 好奇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如此认为。 不过老爸在前半部分的观点给予了否定,他否定的并不是好奇心,而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儿童最好的成长。老爸的理由是: TA有可能掌握了很多的技能,却依旧不能洞察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更需要了解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个观点一下把我从所谓的非得上私立学校、提供精英教育的思路中打醒。后来,我想把这句话背后意味着的逻辑整理出来: 1. 按照Richard Atkinson和Richard Shiffrin提出的大脑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由于“工作记忆区”容量有限,在理解新概念的时候,需要将“外界输入”和“长时记忆”结合起来输入到“工作记忆区”,才能进行理解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长时记忆,新的概念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 事实性知识的确优先与抽象性知识。这意味着没有足够
3 min read
Startup

关于“关键时刻”的体验

今天抽空去丁香诊所体验了一把体检。实话说价格比起爱康国宾什么的不算便宜,但互联网团队出来做诊所,处处可以体验的对流程和用户体验细节的重视。如果不把这些整理出来,就没有充分利用这花出去的钱。 按照SAS的CEO的关键时刻理论,用户对产品的感知都在一些关键的接触点上,比如航空公司晚点之后,客户对公司的评价直接决定于和他们接触的空姐的响应方式和响应速度。对于体检项目,在被Dragon老沈的各种安利之后,也算心里有了大致的预期,对于知乎上都能查到的优点就不赘述。下面就来整理一些在观察中超出预期的点。 1. B超用的接触液是看病N次唯一一次涂在身上温过的。 2. 所有的空调出风口,如果有在检查床位上方的,一定有遮挡装置防止风直吹。 3. 信息的录制到最后的支付,整个信息化系统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卡住的地方。 以及在之后听Dragon同学说,整个设计从VI到装修都是eico design操刀的,会让你觉得这个价格这么算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丁香诊所的发展就是精益创业的过程。 1. 滨江店作为MVP 2. 城西和福州店作为第二轮的发展,同时标准化整个信息化系统和装修系统。 3.
2 min read
Reading

《一网打尽》Everything Store

《一网打尽》和《一键下单》类似,都是描述Amazon的故事。不同的是,《一键下单》更多的是描述Amazon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流程化问题的;《一网打尽》则更像《创业维艰》,整一个自虐般的创业史。 一直以来都认为Amazon相对其他硅谷的公司来说: 1. 一直在做10年后的市场 2. 遇到的挫折并不多 然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亚马逊在创立的第一年的销售额的猛增;也能看到Amazon在解决物流仓储问题时和沃尔玛的所有黑暗和光明的故事。此外,我们还能看到,Amazon曾经在投资市场是多么的不被待见,因为大家并不把他看作一个科技型公司;也能看到Amazon 在最低潮的时期如何无意的找到了AWS和Kindle两项非同寻常的业务,如何下定决心开发自己的订单管理系统。更能看到Amazon的企业文化如何与出版商、物流配送商和其他供货商兵戎相见。 Amazon的整个成长过程是一个管理混沌的过程;是一个纵横捭阖,将各方势力为我所用,并且吃掉他们的过程。 Amazon善于并坚信: 1. 胁迫合作伙伴拿到低价,再把谈判降下来的价格用于回馈用户,进一步用自己的体量要挟供货商。 2. 不择手
2 min read
Startup

那些一直被选择性忽视的东西

1. 创业也好,融资也罢,终究就是个商业。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公司都是耍流氓 2. 创业公司所谓有梦想的赚钱,梦想是修饰语,赚钱才是主语 3. 如果目的不是赚钱,有梦想的做事未必要从创业公司开始,org等非营利组织或许更好,比如TED,Code.org 4. 每个人的眼界和格局是由当下周围的环境决定的。有些你不能接受的事情,5年后升级了操作系统 之后,或许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你觉得丑陋和无法接受的现象。
1 min read
Deep Learning

再从Deep Learning看科技的变革

其实,Deep Learning的基础奠定于几十年前的神经网络。 然而在90年代和整个2000年代,神经网络被工业和学术界抛弃了。为什么?因为效果还不如比如图像处理里面的各种adaboost、ASM等等特定方法,语音识别里面效果则远远不如HMM隐形马尔可夫模型。其实差距的关键,在于神经网络依赖于大量的标定数据用于学习,以及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用于训练。 这两者在2010年之前都是不可能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计算性能的提高,学术界能获取到的标定数据指数型增长 ,GPU并行计算能力也有了飞跃(其实计算能力的提高带来的另一个附加变革则是同样被丢弃在垃圾堆里面30多年的VR)。 直到2012年左右,深度神经网络开始兴起,伴随而来的是识别率的不断刷新,现在图像和语音方面都已经能够做到高于人类的平均识别率了。也难怪人工智能这2年开始在投资领域和科技界不断冒泡。 这里面几点值得注意: 1. 科技的发展是交替 的。生物计算、VR、神经网络在计算性能的提升后重生;曾经遇到瓶颈的PC发展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人类社群的接入(连接)结构;当下正处于低潮期的所有产业,会由
3 min read
读书

MOMENTS OF TRUTH

SAS北欧航空的神话,其实和亚航的神话都有点像;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在一个神奇的CEO的带领下,走出了史无前例的市值和地位。 SAS的CEO Jan Carlzon的核心思想是: > 你需要优化的关键指标并不是用户看不到的所谓地勤、机库管理等等,而是用户和公司接触的那几个“关键时刻”。比如托运行李、换登机牌等等,并且由这几个关键的节点延伸出来对整个公司进行优化。这也需要极大的下方权利给基层员工。 以下是10个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的意义:抓住客户给予的5000万个机会 1. 创造顾客比创造利润更重要 2. 用提高营业额代替降低成本 3. 领导少些决策力,多些综合力 4. 了解顾客真正需要,把我多变市场 5. 一线员工比管理团队更了解企业 6. 该冒险的时候必须勇敢一跳 7. “沟通”能提升执行力和利润率 8. 让董事会了解公司的整体战略 9. 保持绩效评估玉顾客需要的一致性 10. 奖励让顾客满意的“自作主张”
1 min read
Reading

瞬间的力量

> 命运之神向强者和强暴者迎面而来。她多年奴隶般的俯首听命于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等任务;因为她喜爱同她一样不可捉摸的强力任务 > 然而有时,虽然任何时代都极为罕见,她会出于一种奇特的心情,投入平庸之辈的怀抱。有时——而这则是世界史上最令人惊讶的瞬间——命运之线掌握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手里一分钟之久。这时,参与英雄豪杰们的世界游戏所要承担的重任总是使这种人感到惊骇甚于感到幸福,它们几乎总是颤抖着于投向他们的命运失之交臂。极少有人能抓住机遇而平步青云。因为大事系于小人物仅仅一秒钟,谁错过了它,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恩惠降临在他身上。 ——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维格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刻”。这个也高晓松所说的“大师往往总是同时出现”异曲同工。人类历史长河漫漫,但决定历史命运的往往就是几个微不足道的瞬间。 它可能是不小心活下来的巴斯科发现了太平洋;也可能是鲁日这个普通男人这个这辈子唯一精彩的瞬间——一晚上写出了《马赛曲》;或者可能是那个老实的将军格鲁希决定听从皇帝命令而不发兵援助滑铁卢的
2 min read
创业

《精益客户开发》笔记

这本书基本就是在Lean Startup的基础上对如何用MVP的方法进行用户寻找、访谈,从而最小成本的找到产品的MVP,迭代进而找到对应的用户和市场。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整理了完整的MVP迭代的具体操作细则,因此操作迭代起来会更加有方法性,进行用户访谈的问题列表的模版甚至都准备好了。。。 具体就不在这里做笔记了,需要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当作模版操作就好了~
1 min read
创业

从“颠覆微软的绝不是下一个操作系统公司”说起

颠覆微软的绝不会是另一个操作系统公司; 颠覆Google的绝不会是另一个搜索引擎公司; 颠覆intel的绝不会是另一个CPU公司; 颠覆Facebook的也绝不会是另一个社交网络公司; 我们在看待世界的时候往往逃不开线性思路,即便是大名鼎鼎的Jack Welch。 他在《The Real-Life MBA》 [https://www.amazon.cn/%E5%95%86%E4%B8%9A%E7%9A%84%E6%9C%AC%E8%B4%A8-%E6%9D%B0%E5%85%8B%C2%B7%E9%9F%A6%E5%B0%94%E5%A5%87/dp/B01COZU1M0/ref=
1 min read
大数据

《智能时代》和大数据

吴军在经历了Google研究员、腾讯搜索副总裁、回到Google、创办风投之后,在从技术的角度上看待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依旧非常深刻。 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文明的过程一直是这么伴随着的: * 获取数据 - 分析数据 - 建立模型 - 预测未知 统计学或许是未来人类文明更加重要的基石之一。 对于大数据而言,认清大数据的大量、多维度、完备性,则是区别于普通统计学、抽样统计等的重要区别。 大数据给予颠覆的另外一点是思维方法。正如科学方法给予了西方后发的动力一样,信息论给了大数据 以理论基石,而穷举法这种在以前看来是“笨”的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则变成了“优”的方法。 数据革命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或许会和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一样,对人类产生根本的影响。 -------------------------------------------------------------------------------- 在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很多时候tipping point的产生都是旁枝的科技突破带来了某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基因测序的效率提升本质不是生物科学水平的提高,而是计算能
2 min read
心理学

《儿童人格教育》笔记

阿德勒师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无意识的作用,而阿德勒却更看重意识的作用以及社会性相关性。所以阿德勒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其实也更像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 区别在于,个体心理学探究的不是整体的行为,而是个体在时间线上的行为相关性,以及社会对他的影响。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个阅读下来,可以把儿童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这两点的综合作用: * 自卑情结 * 追求卓越 这两点又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人都会对生活中的缺陷和不完善而产生自卑感,但所有儿童搞得内行都在追求使得自己更加完美。 人的自卑情结和性格缺陷会把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带偏,比如学校里面的“坏孩子”在自卑和追求卓越的基础上,用“坏”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当儿童不能清醒的认识到幻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时候,这种追求卓越和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把儿童带上另一个不好的道路。 正常人的追求卓越会以社会有益作为目标,而精神病患者则只顾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外,家庭、二胎、社会、学校、性教育等周边的环境都会对儿童的人格通过自卑和追求卓越所产生影响,并且会一直在时间线上影响个人。
2 min read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它到底牛在哪?

前几天中国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老外们都炸开了锅。一直以来似乎听说老美们的量子计算走在前列,什么时候轮到中国开创首轮了? 其实,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一直都是世界的前列,而美帝的优势是在量子计算的研究上。一个更多的是通信加密,另一个则是计算机的研发,还是有很不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都需要建立在这么几个基础上: 1. 量子的测不准原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量子无法同时得知它的位置(x)和动量(p)。对一个量子密钥的测量本身会对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 量子不可克隆且不可分割,因此无法中途克隆密钥截获信息。 3. 量子纠缠原理,又叫EPR佯谬 ,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两个处在纠缠状态的量子,即便距离超远,当一个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个会瞬间(不是光速)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对应的则是 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实现信息的瞬时、不可破解的传输。Star Trek里面的传输原理也和这个有关。 4. 量子叠加原理。说白了就是薛定谔猫的原理。当量子未处于观测状态下,它处于即是0又是1的
2 min read
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 - 再谈历史地理学

其实嘛,我一直都是一个历史地理学的死忠。所谓历史地理学,就是在更宏观的全球地理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变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固然宏大,但仔细想想,会发现这本所谓的全球通史,更主要的是欧亚大陆文明史。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推崇,是因为西方学者难能可贵的把整个东方文明纳入了他们全球历史的时间轴和讨论范围中。 如果从广泛的角度上来看,《枪炮、病菌与钢铁》把美洲文明、非洲文明、澳洲文明同样放到了全球历史的角度上来思考,并且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统治世界的是欧亚大陆的文明?为什么是西班牙人灭亡了印加帝国而不是相反? 我会用FAQ的方式来递进把这本书的观点稍微梳理一下。 Q:为什么是西班牙人灭亡了印加帝国而不是相反? A:西班牙人拥有枪炮、钢铁等现代武器;同时90%的印第安人死于西班牙人带来的瘟疫,而西班牙人本身却对此拥有更好的抵抗力。 Q:那为什么西班牙人(欧亚大陆文明)会拥有更好枪炮、钢铁、对病菌的抵抗力? A:追根溯源是更早的粮食驯化、粮食生产带来的。动物和植物的驯化带来了更多的粮食,从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也意味着能养活职业的军人,带来更进一步的分工,促进技术
4 min read
心理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笔记

虽然进行过不少时间的教学,但因为之前一直教授的是大学生,在学生心理层面的思考并不多。总觉得这些“成年人”如果不能认识好自己的学习,多教也无益。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因为每个人的知识level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而且牛逼的教授往往教学效果并不好。那是因为科研是学校的KPI,教学并不是。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每章的结尾都有“对课堂的启示”部分,对于反思教学过程非常有意义。 -------------------------------------------------------------------------------- 1. 大脑不倾向于思考。这个和大脑的模型有关,我们的工作区域很小,绝大部分都在长期记忆中。这个和《思考快与慢》 [https://www.amazon.cn/%E6%80%9D%E8%80%83-%E5%BF%AB%E4%B8%8E%E6%85%A2-%E4%B8%B9%E5%B0%
4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