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点杂思 —— 读《菊刀》以及《论中国》杂谈

1.中华文化不亚于西方?

舆论往往喜欢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事实上,西方文化由希腊、希伯来、埃及、维京、日耳曼蛮族等诸多的文化共同构成,每一个都单独的成就都不弱于中华文明。以一敌N,自然是劣势。

2. 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异同

《菊与刀》中描述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区别。日本文化的基础构建在的基础之上,由此衍生出来的等级制度是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忠孝源于中国。

然而,有趣的是,日本在引入中国文化时,摒弃了中华文化中凌驾在忠孝之上的更重要的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不仁,民众以天道为名可推翻,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中却不是这样。

所以仁、忠、孝是构建中国儒道的价值观基石,也是和日本的差异之处。

3. 中华文化宝贵的地方 —— 重视那些不变的智慧

中华文化的宝贵之处并不在于其能和西方文化抗衡的价值观(未必能)。但是他们公理不同之处,却是最有意思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没有起源的概念,统一也并不是目的而是前提,中国人认为,黄帝重新统一中国而非开创了中国。

我以为,不论是两河文明,还是两希文明,还是近代科学,倡导的都是线性的时间观。随着时间递进和迭代,理论逐渐改进,后来者比前者更优,这奠定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和近代科学革命;

相比之下,中国是静止式的时间观。在中国的时间观下,黄帝重新统一中国而非创立了中国,每个朝代在做和前一个朝代相似的事情。中国人对前人,即便是孔子对上古先贤,也是立而不破。

我曾经坚信西方式的迭代系统,但最近联想到人类价值中永恒不变的那些冲突,比如自由与秩序,其实正是沉淀下来的那些不变的根本点。

其实世界更像是螺旋式迭代的,那些不变的东西,则被沉淀为了所谓的智慧。所谓的智慧,在当代认知和商业界,大家都有类似的解读:

  • 优秀的企业家阅读的往往就是薄薄的《孙子兵法》
  • 印象Netflix CEO曾说,床头只需要由3本你最喜欢的书籍就足够指导自己的决策了
  • 现在大家一直都在讨论所谓的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我想这些背后在说一件事情。知识的部分在不断迭代中,而且可以被显性化表述;智慧的部分是被沉淀下来不变的部分,在认知中则被表现为隐性知识,它的显性化表达会很通用,就像《论语》或者《孙子兵法》。

现在很多人床头都塞满了各种方法论书籍,这很棒,但是一本能指导自己智慧,并且和新进理论能够调和的智慧书籍,或许更利于建立一个人进行决策的那个【黑箱】系统。

4. 中华文化善谋

西方固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但唯有《孙子兵法》,是在攻心的角度上探讨军事谋略。这也是西方认为《孙子兵法》是战略书籍的原因。在基辛格看来,西方的天才军事理论家的观念中,军事和政治是分开的,而在中国,二者是统一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5. 为什么西方警惕一带一路?

虽说大家都知道,东亚文化圈中中华文化往往以正统自居,天朝上国构建了千年的朝贡体系。但是,在读了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两国国书,我能理解当时大英帝国的神经是如何被刺痛的。西方列强为了在外交谈判中获得和中国平等地位的承认,经历了数十年以及2次鸦片战争,可谓历经千辛。

看过当时的文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西方社会一直忌惮猜测中国要恢复当年的朝贡体系,把东亚变为“中国的东亚”,因为那实在是太无理而可怕了。比如:

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关于鸦片的文书中用命令的口吻写道:

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林则徐依旧用高傲的口吻写道:

尔等海外蛮夷气焰日张,竟敢辱慢我大清帝国。不从速“洗心革面”,改弦更张易辙,更待何时?尔等若能俯仰天朝,诚信归顺,或可洗清旧日罪孽。

设想,这样的口吻还是在中华帝国实力渐微之时。东亚诸国的地位只会更低。若帝国实力重塑,西方在东亚的影响力将不再。整个战后由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基石将被打破。

而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体系的重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