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 Blog

ET‘s Blog

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CS183

CS183C笔记 - 创业的成功概率和Product-Market-Fit

第四节课上John Lilly(FireFox)创始人请来了Fobes评为最有Startup中最有Power的Woman,Ann Miura-Ko,看名字应该是一个日裔。她在Palo Alto出生的,有一个为NASA工作的老爸,在Yale读本科、Stanford读PhD,现在则是FLOODGATE的Cofounding Partner。从她的LinkedIn的履历上看,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去Stanford读PhD,而她真正有建树的时候,也是在Stanford之后开始的,可以想象一下Stanford这个湾区的学校在创业圈的地位。Lyft就是她的投资项目之一。 她提到了她的朋友告诉她的一句话,印象很深: > Every great start up has one fundamental assumption that has less than 50 percent chance to be correct, but if true, will give you 20x, or even
3 min read
CS183

CS183C笔记 - 前3节课下来一些零散的点

* Sam提到,一个Great Company需要9-10年时间,再对比一下国内4年上市的风气。另外,如果一个Great Company需要9-10年的时间,一般来说,一个人一辈子最多的创业次数是3次。由于寿命有限,你当前所花的所有的时间都是Optunity Cost机会成本。所以Sam这个85后也竟然会感觉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同样,可以理解,为什么Elon Musk不会亲自去做Hyper Loop的项目。但是,如果寿命可以延长,世界便会有巨变 [http://blog.ming.rocks/ren-lei-de-zou-xiang/]。 * 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颠覆Google的绝对不是搜索产品,下一个Facebook也绝对不会是社交产品。然而,投资永远在寻找下一个Facebook,这或许就是 灯下黑 。那些暗流涌动的地方,那些看起来不好但实际很好的idea,才是真正的未来所在。所以大家都看到的无人机、VR、AR、可穿戴,这些或许并不是机会所在。如何发现那些暗流中的趋势?深度阅读、思考的意义会远远大于看所谓的创业新闻。比如了解
3 min read
核聚变

CS183C笔记 -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工智能、核聚变、生物技术的复兴

在CS183C的第二堂课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KXJWf-WMg&list=PL11qn6zM2Y3Z5NkvLhVmkTuwvgLO06-9u&index=2] ,Sam Altman提到了他所投资的能源公司Helion Energy [http://www.helionenergy.com/] ,并且坚信能源可以极大的改变人类的面貌。的确,试想一下,如果能源突然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人类社会的结构和伦理会和永生的实现 一样,发生根本的改变。所有的冲突都能归结于能源的冲突。Sam认为,未来的能源结构会是太阳能与核能共存,共同重塑整个人类社会。 话说,为什么这几年,这些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和少儿百科全书当中的,短期内不赚钱黑科技,怎么一夜之间受到了投资机构的青睐,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进来呢? 观点一 传统观点是是从技术角度上来分析的。 科技的发展虽然是指数,但是却是阶梯状指数发展的。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人类发展的一个Tipping Point,造就了几十年疯狂的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的资金以及最聪明的人都涌向了这
4 min read
错误

错误反思4 - 技术类团队最容易犯的错误

讲2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我们在2014年中下旬刚准备加速增长的时候,我们当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和尝试所谓的“Practice”训练器的功能。当时筹划的一些功能包括: * 和弦转换训练 * 爬格子训练 * 扫弦训练 当时和弦转换的训练想参照UberChords的方法通过麦克风识别来解决,并且根据用户的演奏情况自适应的调整训练的节奏;爬格子则想参照类似Yousician 的方法是别并且自适应训练内容;扫弦则同样想通过类似Beat Detection的方法来识别。这是一套很伟大的想法,也许可以改变人们进行音乐训练的游戏规则。 一切都sounds great,我们是一个技术性的团队,然而我们在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估的时候,发现开发时间可能会比预估的长很多。 这个时候我们做的决策是: 增加社区,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但是其实这里有2个很致命的错误: 1. 我们在评估要做什么的时候,选择了What we can do,而不是What we must do。所有人在选择的时候都倾向于先做B+的事情 [http://blog.ming.rocks/how-to-operate
5 min read
知识

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

其实,这个也相对来说区分起来有些困难。我是这么理解的: 如果你阅读了**《全球通史》或者《人类的故事》或者《极简欧洲史》,你获取的历史知识是一手的;但如果你和一个朋友谈天说地,TA提到了一些 《全球通史》**中的观点和故事,这就是二手知识。 并不是说所有的一手知识都是好的而二手知识都是坏的;我们阅读微信中朋友圈的转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二手知识。虽然它的精华度也许有限,但你的朋友其实就是最好的Filter(关于Filtering, 《必然》 [https://www.amazon.cn/%E5%BF%85%E7%84%B6-%E5%87%AF%E6%96%87%C2%B7%E5%87%AF%E5%88%A9/dp/B0176RQ53A/ref=sr_
4 min read
梦想

Childhood Dreams

Everyone has a childhood dream. 很多人小时候梦想过很多东西,当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造飞船探索宇宙,成为Bill Gates。。。 但其实,小时候的梦想都是没有Path的梦想,也从来没有想过How to realize it,一切都是空想,just like: If I'm rich, I can build a spaceship and travel to mars... 长大了,总觉得梦想似乎离你越来越远。 但猛然间,忽然发现: No matter you're building a product, or preparing a
1 min read
知识

知识的分类

李笑来把知识分成: 1. 可以再生的知识 2. 不可再生的知识 可以再生的知识比如是方法论,你可以用它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不可再生的知识比如是中国有多少人口,它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帮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知识也可以这么分类: 1. 非经验型知识 2. 经验型知识 非经验型知识比如数学、物理。你学会了之后,就真正掌握了其中的诀窍。经验型知识比如如何招人、如何管理公司,即便学习过课程,也不代表你真正掌握了,往往只有真正经历了之后,才能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对他解读。 关于经验型知识,很多听起来都Sounds obvious,但是在Genius上有一个用户这么标注的: > While they may sound obvious when you hear it, it’s quite a difficult feat to come up with
1 min read
CS183

How To Operate & Manage

仔细重看了一下CS183B上Keith Rabois关于How To Operate和Ben Horowitz关于How To Manage的主题。 * Triaging(归类) 你会看到有些事情很紧急,有些事情看似很重要,但是有些紧迫的事情即便你不去处理它也会自己解决。所以看清楚什么才是核心的problem所在非常重要 * 类比Editing Keith Rabois把运营Operate类比成Editing编辑。他们都需要做: > 1. Simplify(简化) 2. Clarify(澄清) 3. Allocate Resources(分配资源) 4. Ensure Consistent Voice(统一声音) 5. Delegate(放权托管) 所以,我们是不是每一天简化的内容比之前更少了呢?如果没有,我们的Operation就有问题了。 * 他提到,“Most people will solve problems that they know how
3 min read
电磁引擎

或许它可以改变人类的太空时代,Or Not

凉了几周没写东西,这几天稍微扒了一下之前一直关注的一个发动机: EM Drive。 前方高能!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实现了超光速的旅行,当下一切的人类社会问题或许都不再成为问题。就和实现了永生一样 [http://blog.ming.rocks/ren-lei-de-zou-xiang/]。 曾经有报道说,NASA发现了曲速引擎的奥妙! 什么是曲速引擎呢?看过Star Trek的童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Wiki上这么解释: > 曲速引擎(英文:Warp drive)是一种假想的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推进系统,经常出现于科幻小说的设定中,尤以在影片《星际旅行》中最为常见。一架装载着曲速引擎的宇宙飞船,可以以快于光速的几个数量级的速度航行,同时又回避了时间膨胀的相对论性的问题。 > 与其他科幻作品的超光速技术(比如跳跃引擎、银河便车指南系列中的无限不可能引擎)不同,曲速引擎并不允许在两点间进行瞬时旅行;曲速引擎技术在宇宙飞船周围创造出了一种正常时空的人工“气泡”。所以,以曲速速率航行的宇宙飞船在“正常时空”中仍能继续与物质相互作用。 运用空间翘曲(s
5 min read
EUMLab

错误反思3 - 细节真的决定成败么?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地方都这么说。 我们在说提升产品的质量、品质、细节的精致度等等。的确,细节对产品的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到底有多重要?什么时间点才是着重提升它们最好的时机? 这两天的思考和之前又有所不一样,现在觉得,这其实是一个:Dilemma(两难)。 * Peter Thiel曾说,做一个100个人Love的产品,剩余做一个100万人Like的产品(AirBnb的创始人Brian也提过)。 * 李笑来更在他的CS183B笔记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make-a-product-that-has-a-soul.html] 中提到说,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 这些似乎都指向了要在早期就关注细节。 然而,从0到1里面关于垄断的4个原则,和细节无关,更与Scalability有关(规模化)。Reid Hoffman的CS183C中,也提到了Blitzscaling。我认为规模化在某个程度上,其实是和细节相冲突的。 举个例子。我们在去年的一次Guitar Master的产
3 min read
载人航天

关于航天的商业化

在人类的走向 [http://blog.ming.rocks/ren-lei-de-zou-xiang/]这篇Blog中,有一点我是这么说的: > 如果载人航天和近地空间技术成本足够低廉,旅游业会带动空间站的食品、物流、住宿行业,进而产生完整的经济体系。当这个空间站的经济体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束缚太多之后,很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国家或者新的政权。这个政权很有可能会重塑整个地球的政治格局。 关于航天事业的商业化,其实有很多可以展开和想象的地方,这里可以详细展开一下。 首先的前提是,在目前的商业社会下,如果载人航天没有足够多的商业利益,就不会形成自发的行为,早期只能国家主导(包括火星探测、深空探测等等)。一个领域需要有Break Through的进展(像近30年的互联网一样),必须要有足够的商业利益,驱使着整个社会资源往这里面投入。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有足够的商业利益驱使大家都去做移民火星的事情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可能性。 1. 人类永生的实现,带来的资源的紧缺。随着基因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奇点 到来的时间是2045年左右。那个时
5 min read
反思

错误反思2 - 刘邦一席话的启示

有一段时间很迷楚汉争霸的历史。刘邦在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的问题时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所以,前几天看到的另一本比利时的路易斯卡夫曼写的书:《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创业和打天下一样,领导人需要的是格局观,但是不要求你什么方面都比员工伙伴强。培养出一组执行力超强的队伍,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强的方面,才更有合力。 有人会说,创业团队,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不是更好的事情么?如果从交易成本和价值创造的角度考虑: 1. 如果每个人熟悉的领域完全一致,大家都是多面手,形成的合集一定很小; 2. 如果每个人熟悉的领域相交很少,看上去合集会变大,但是交易成本会极大提升,广度提升的优势会被交易成本的劣势扯下来。 所以,一个创业团队的早期成员,应该和张良、萧何、韩信一样,知识层面有一定交集,
3 min read
EUMLab

什么样的团队适合Remote

我们认为: 远程带来的沟通成本的提升小于远程带来的创造性、灵活性的提升的时候,团队适合选择Remote(公理)。 具体表现为: * 较小的团队会更适合remote,因为人数越多,沟通成本会成指数下降; * 创意性团队,比如律师、会计、艺术家、咨询师、互联网小团队等等,远程的效果会更好; * 相比于工厂这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这类型的不需要和物质生产直接打交道的,会更有可能更适合Remote 这里会引申出几个问题: * 和KK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阐述的一样,未来的虚拟经济(技术)会进一步发展,甚至会产生出比实体经济更有价值多得多的衍生品 * 当网速足够快、VR等技术能够带来足够好的沟通体验的时候,很有可能虚拟经济的这些公司都可以取消集约化办公 * 取消集约化办公带来的延伸的影响是通勤交通的改善、进而带来空气、教育(接送上下学)等问题的相应解决,可能会颠覆整个现有的公司关系 * 随着互联网和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实体经济都交给了机器人处理,人只需要负责监
2 min read
未来

人类的走向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一些问题细思极恐,这真的是很久没有过的感觉了。 1.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小规模的灾难扰动,很多是人为造成的。以前一次实验室的瘟疫、一次火山爆发会造成一个文明的灭亡,但不是全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个个体可以控制和改变的能量会越大,比如科学家研究的微型黑洞,或者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或者是某个实验室病毒的变异;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小的差错,不会带来一个城市的灭亡,而是整个地球的毁灭。扰动发生的概率不会变化,但每次扰动造成的灾难会越来越大,科技带来群体灭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科幻电影近几年都在拍摄恐怖的未来,Elon Musk为什么这么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灭绝很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由于文明的灭绝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之一,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都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蛛丝马迹。 3. 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指数的,很多看似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很可能马上就能到来。比如我们已经发现了控制衰老的基因。假设在未来30年内,人类发现了把寿命延长50年的方法;那么,极有可能,在额外增加的50年间,人类研制出了
4 min read
回收

废旧饮料瓶的回收

废旧饮料瓶的回收是否有可能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商业化呢? 德国和美国超市里面摆放的饮料瓶回收机器是这样的: 很多饮料瓶都有押金,退回后会有大量的金额的返还,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自己参与回收瓶子。 北京一年的饮料瓶产生是60亿个。如果一个一毛钱的成本来算的话,光北京就有6亿的市场。 假设一台饮料回收机的成本可以控制在5k,那么在北京安装10万台回收机器,一年收回成本,后面每年约等于净利润。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如果在小区中安放一个饮料回收机,民众会不会为了退几毛钱而去退瓶子呢?
1 min read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为什么我认为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纵观现在的发达经济体,大体可以分为3类: 1. 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制成品,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利用科技优势支撑贸易优势;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为例 2. 在工业国家周边,拥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利用环境、旅游、农副产品吸引工业国的资金,从而进入的高收入国家;以捷克、希腊、卢森堡为例 3. 人口稀少,某种原材料或者农产品产量在全球拥有绝对优势,仅靠出口贸易足以致富;以迪拜、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例 所以解释阿根廷与马来西亚为什么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阿根廷曾经是世界上仅次于德国的经济体,但是自然环境太过优越,以至于他们在发展最好的时候错过了工业体系的健全,也就成为不了类型一 ;此外阿根廷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大国,也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农产品/原料 是全球的咽喉,所以根廷至今没有跨入中等收入陷阱。 马来西亚拥有非常好的条件,也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农业、旅游业都很发达。但同样,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周边没有足够富裕的国家,他们的旅游业和农产品相对于西班牙等欧洲农业大国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收入始终受到限制。
3 min read
骇客技

最近人工智能大热背后的功臣 -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

这篇文章纯粹是写给我自己,也算是最近调研的总结。Deep Learning是最近人工智能大热的一个导火索,虽然已经被玩烂了,但是还是稍微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或许,人工智能的革命会越来越快呢? 1. 机器学习是做什么的 Deep Learning又叫做深度学习,最近人工智能的火爆,AlphaGo的成名,以至于各种语音识别技术(Siri等)突飞猛进,都离不开这几年Deep Learning级数的大发展。 首先,机器要实现所谓的人工智能,其中一个关键节点是模式识别,或者机器学习,其核心就是能够比如识别出人类的手写文字,识别出语音,在这一步基础上,才有后面的分析 的步骤。 在机器学习或者模式识别领域,数十年下来已经了非常多成熟的算法,虽然他们在复杂条件下的准确率只有80%-90%,但是也足以适用绝大部分的场景,比如车牌识别。 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有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语音识别领域前些年大热的则是隐形马尔可夫模型(HMM),此外还有灰常多不同的工具和发明被各路大牛探索出来。 以语音识别的HMM为例,识别率大道90%左右则一直无法提升。虽然它已经超过了种种其他各种机
6 min read
反思

错误反思1 - “小而美”和“规模化” - Small & Beautiful Vs Scalability

陆续我会在这里总结和反思我们过去所犯过的错误,不为别的,纯属自己整理。 我们犯过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想清楚“小而美”以及“规模化”之间的区别。举例子来说,BaseCamp永远成为不了Slack,也不可能做到相互转换。这里首先需要想明白这个领域的特点,然后是自己想要什么。 细分领域思考 对于某些特定的细分领域,比如卖给高端人物的钓鱼工具,市场天花板可以轻易被计算出来。即便走烧钱的规模化路线,别人给你估值一个亿;但如果你的市场规模最多也就是一个亿,这会意味着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等问题的情况下,投资人永远无法收回回报。对于这种领域,Make Money From Day One的意义要远远大于Scalability。 所以,对于细分领域,你可以选择BaseCamp这种不融资的方法,从第一天开始赚钱。因为细分领域天花板很低,所以你不论怎么扩大规模,赚取的利润也是有限的;或者,你可以选择少量的融资,加速你的成长,但千万不要盲目的扩张规模。 那什么领域是可以走规模化的呢? 1. 已经算清楚了CAC(用户获得成本)和CLV(用户终身价值)。比如对于京东、Amazon来说多一个用户,就多一份营收
4 min read
钢铁侠

“Elon Musk”

很多人呢读这本书会有各种打鸡血的感悟,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前言里面冯大辉说的“不要试图成为他”。 相信很多人在读完之后才体验到什么叫做梦想,什么是被梦想点燃,什么是改变世界;然而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下,拥有这样想法的人比中国多太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Musk为什么会这么有梦想,有使命感,而是他为什么能够从成千上万的人中脱颖而出走到今天? 你会明白,成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Musk的成功不可复制。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畅想梦想的时候,也别忘了那些光芒四射的成功只是小众;坚定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你想要的才会找上门来。 大众永远是愚昧的,投资永远是短视的。
1 min read
Magic Leap

关于Magic Leap,我还想再聊聊

这两天Magic Leap又放新视频了,朋友圈传的火热。VR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风。但是,人家Magic Leap根本就不是VR好不好!甚至看到还有人把AR叫做人工现实。。。在我们深入扒开Magic Leap之前,先弄明白VR和AR的区别。 所谓VR,也就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提供的是沉浸的体验,比如HTC的Vive,以及Oculus。他们的特点是把你的视线全部遮住,用虚拟的环境代替。能想到的最大的使用场景无非2个:游戏和展示。 AR呢,也叫Augmented Reality,有过几种不同的形态。你或许以为的AR是这样的: 但是现实中目前冠名AR的App以及所有的产品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前者是在特定的标记上渲染3D模型或者动画,有大量的开源库已经支持了,早期的就有ARToolkit,后来连Unity也开始有支持。它的原理也很简单,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标记的角度,然后把3D模型旋转放大特定角度之后,重新在视频中渲染出来。 后者就更简单了,仅仅是在视频前面叠加了一层界面,最多就是根据陀螺仪(Compass)和GPS芯片来根据你的旋转角度和地理
10 min read
互联网

互联网的机会

曾经,互联网的机会都在平台层面,找到一个很薄的点切入进去,迅速铺开,低成本解决大量的问题,扩张成一个平台。不论是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滴滴这些都是如此。 而马太效应的产生,也导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中后期,要形成平台变得非常的艰难。此时,互联网的机会应该在2个地方: 1. 做精内容,提供最好的体验,并且在粉丝身上变线。这个模式非常传统,只是会利用互联网的社群效应,规模化有限,但利润不会低。比如逻辑思维,或者网红经济。 2. 寻找下一个平台,比如VR、AR、AI,这些上面,一定会衍生出新的需求、新的平台。这里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a) 下一个平台,可能会在10年之后火爆,提前大规模进入无异于找死,需要韬光养晦,提前做研究,但不铺张,及早的设想到更多的点; b) 下一个平台的使用人是更年轻的人,所以一定要寻找代际差异。比如SnapChat的火爆; c) 下一个点,
1 min read
骇客技

未来的无人车究竟长成什么样?

未来汽车的趋势是什么?无人车! 所以大家心目中,无人车一定都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但是,你我手中自己的汽车,在面对未来的时候只能淘汰?还是说换汽车要变成换手机一样,1年换一个新的?我自己的福克斯虽然不值钱,但是想想,将来这十几万的东西变垃圾,还是有些小心疼的~ 谁来拯救满大街的普通汽车? 在面对中国数量众多的退役歼六的时候,有人建议,把他们改造成无人战机,即便是自杀式攻击,摔了也不心疼。 地球另一边,号称比中国人还聪明的民族——犹太人/以色列人,他们的Mobileye公司希望把地球上所有的普通汽车,都可以和360一键优化一样,“一键”升级为无人车。 我们知道,人在开车的时候,需要处理3件事情:信号输入、信号处理、控制输出。由于计算机控制汽车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那么核心这里的技术门槛就是“信号输入和处理”的部分。 不同于Google使用高成本的雷达来作为输入设备,Mobileye使用更加便宜的摄像头作为输入设备(可能会附加一些低成本的雷达),它的普及性就变得更容易。他们的图像处理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完全不用担心信息的处理瓶颈。 同时,Mobileye不
7 min read
融资

可能会彻底颠覆我们交通的黑科技

首先我们来扒的不是什么互联网项目,也不是什么太空项目,而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马路。这,或许是另一个和电灯泡一样,有可能改变全球的项目。 太阳能马路 对,其实它就是长成这个样子,其貌不扬,但是它到底牛逼在哪呢? 1. 太阳能发电 都叫做太阳能马路了,当然离不开太阳能发电。其实这里每一个六边形都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他们给出了计算,理论上全美覆盖这样的马路之后,可以产生3倍于现在消耗量的电能!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仅仅是美国的马路都用上了这种材料,同时把全世界所有的电厂都关闭,它的发电量都可以够80%的全球人民使用! 当然,再脑洞一下,所有马路都能发电了之后,结合无线充电技术,是不是所有的汽车都可以告别石油,告别电池了呢? 2. 可模块化替换 以前我们的马路破损之后修路是这样的: 灰尘漫天,道路坑坑洼洼,修整一条路,连全球效率最高的中国也要十天半个月的,想想也是痛苦。 太阳能马路采用六边形的可替换材料,以后路面破损,材料替换只需要几分钟!你没有看错,以后修路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更何况,也许全球的石油公司、修路公司都得统统倒闭或者转型,因为整个修路的体系结构都
8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