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A collection of 18 posts
思考

2024,找寻 Inner Peace

过去这几年,每年到年终的时候都给自己养成了年终总结的习惯。 去年的总结是《2022,接受不完美,2023,选择热爱》。对大的环境,20年曾经写过2020s,站在 10 年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判断基本没有变化。 但是具体落下到每一年,会发现事情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曲折的。比如到 23 年,团队有 3 次想突破瓶颈,但都被卡住了,退回来的时候对团队、个人的影响和伤害都不小。从 21 年向死而生,到 22 年接受不完美,用热爱来驱动,其实会发现,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热爱驱动是早期的,但是往后面一定会遇到瓶颈。 当年高祖从起兵到统一只用了 7 年;共产党从 27 年武装起义到统一中国用了 22 年,全面抗战到统一只用了 12 年;而曹丞相花了 31
8 min read
think

关于最近局势以及和我们关联的思考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作为企业、个人的方向选择问题,所以也在向朋友学习、交流。今天想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也算是有一份输出和总结。 >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愿意让他发生的人多于不愿让其发生的人时,才有可能发生的; 所有事情的发生,不一定是全局最优,但一定是各个角色当下的最优; 大国没有投降的资格。 关于俄乌战争 比如这场战争。 首先,美国当让希望其他发生,才能够收割欧洲,利用美元依旧是储蓄货币的强势,缓解国内通胀与其他矛盾的危机; 其次,俄罗斯虽然不愿意,也需要让他发生。一方面是国内矛盾的向外转移,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安全受到挤压,否则俄罗斯将会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 中国也默许其发生,这是对美国秩序的挑战。所有的失控都是发生在大哥控制力下降的时候,古今中外莫过于此。如果俄罗斯默许安全边界压缩且认输,意味着中国需要独自面对美国的压力,崛起之路必然会被打断; 乌克兰没有选择,但既然开战,就需要摆出姿态。他们显然不会投奔俄罗斯;其次,如果两边都不讨好,最后好权贵一定是死无葬身;对乌克兰权贵来讲,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拥抱西方,让自己有退路; 欧洲也没有选择,选择 foll
8 min read
think

警惕低层次的逻辑自洽

现实生活中会有 2 类人。 一类为整个世界已经找到了自己自洽的解释。比如一切好坏可以归结于阴与阳,一切的对抗与冲突都会归结于矛盾论,其有合理性。就像喝酒之后的北方大爷一样,为整个世界都在找一个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并为之争吵; 另一类是仍然在探寻中的人,为什么某件事情是坏的,什么才是好的?我们自身遇到的问题,究竟是应该怎么才是对的,怎么样才能解决?前人的解释是完美的么?怎么推翻? 欧洲的启蒙运动就源于第二类的哲思,而中国的「竖而不破」的哲学则更像第一类。 不过可怕的在于,人过早的找到了人生的自洽解释,所有一切归结于「中庸」、「阴阳」,形成了低层次的逻辑自洽。教员理解的「矛盾论」与低层次逻辑自洽理解的是不一样的。 那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避免低层次的逻辑自洽? 1. 不论是否已经找到了自洽的解释,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2. 在宏观上即便已经闭环自洽,微观上依旧可以用科学方法论提出质疑和寻求更优解; 3. 多读书,并且思考当时前人逻辑自洽的场景、背景、前提,而非只是追求其逻辑正确性; 4. 多应用多做决策,才能感受这其中的微妙差别;
1 min read
think

观点、叙事逻辑与话语权

其实我们发现,世界上的纷争,本质上是观点的纷争。 不同观点很多时候本没有对错,就像这次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事件,在每一个特定的视角下,都有正义与邪恶的一方。 往往我们总是会就观点而争执。 但是,比观点更上一个角度的是叙事逻辑。 举一个例子,亚当斯密和凯恩斯虽然有观念的不同,但本质上是在一个自由经济的叙事逻辑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他核心对于资本主义分析的出发点来自于剩余价值的创造上。 同样,当年教员选择的叙事逻辑,是把中国分成了农民、地主、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工人,对于人群的划分本质就决定了共产党思维中的叙事逻辑,用这一套逻辑在解释事物。只要底层的叙事逻辑不变,这里面的论点就一定都是对的。 西方则是基于冷战后民主与自由的叙事逻辑。纵然有非常多别人看来所谓不人道等等的地方,但在他们这套叙事逻辑下就是自洽的。 因此,教员会说,媒体是党的喉舌;那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更本质的是叙事逻辑的争夺。 西方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是当前全球主流的叙事逻辑,所以把控着大家的观点和话语权。 对于公司、对于组织来说,统一思想的本质,就在于统一话语体系和叙事逻
2 min read
思考

敬天爱人

不论是创业还是学习,从小到大本质上就是用科学方法论在解题。所有题都是可解的,只是有的解完美,有的解不完美。 原生家庭相关的事情,本质是不可解的。所有人的挑战就在于明知不可解,却无能为力。 这才是每个人人生最大的挑战。 稻盛和夫说:「敬天爱人」。 我理解,敬重天道,问心无愧。 生活的明知不可解,和生命必然会死亡,其实是类似的。 如果生命的意义就是在面向死亡的必然中在宇宙中留下一滴尘埃;那生活的意义就是在明知不可解的问题上锻炼自己的修为,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着热爱。 有人说 Elon Musk 渣,他回应说,我爱的是全人类。 或许,「敬天爱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 向死而活,问心无愧。 或许,这会成为 2022 的主题。
1 min read
think

中国复兴与基业长青

最近在琢磨企业和国家长期保持竞争力的秘诀。 《基业长青》里面提到的观点,就是为什么小公司总是有机会,因为大公司的惯性一定是在自己的既有市场、组织中寻求效率最优。 > 很多大公司不是死于效率低,而是效率过高 PMF 是 product-market-fit,很多大公司在 product 的环节效率很高,但是很不幸是 market 变了。 不论是之前的中型机、小型机、微机的故事,还是柯达、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故事,都是重复印证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拿这个来看到中西方的竞争关系。 中国的优势: 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巨型国家的组织效率和千年组织效率的沉淀,决定了这个国家在运行效率和平稳性上一定都是地球最强。比如高铁,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那个资源、国土、人口密度可以开展大规模高铁调度的社会实践,这就决定了一旦中国在高铁上发力,就肯定是全球最强。 中国的劣势: 我们发现,不论西方产生什么样的创新,一旦中国学会了去规模化,一定会做到的都是成本最低、性能最优。这个是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和「巨型国家」这两个要素决定的。这个和企业失速的原因类似,就是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在一个被验
3 min read
反思

2021 复盘 - 向死而生

整个 2021 都是跌宕起伏的,曾经在去年的 站在 2021 看 2021 [https://www.ming.rocks/zhan-zai-2020-kan-2021/] 的文章中,提到中国、世界、经济、教育、科创教育的趋势,很多正在发生,比如老牌互联网公司的打压,以及政府监管的推进;但是也有很多的推进速度超过了我的预期,比如 2021 年中重拳落地的「反垄断」以及「双减」的政策。 2021 年,整个全球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复苏,也带动了中国的出口额创新高。那 2022 年,整个的大的形势可能会是什么样呢? 经济与政治 关于监管和反垄断以及去杠杆的逐步落地,今年预计整个的经济大环境会逐步回暖以及进入宽松阶段。比如蚂蚁的国资背景等等的进入。国人一直强调和讲究「中庸」的道理,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如果明年我们判断整个利空因素已经提前释放,国家拥有了更多的宽松的缓冲地带,那么, >
9 min read
反思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night - to 2020

2020 过的跌宕起伏,甚至超过 2019 年。见过了人的来来往往,也见过了业务的浮浮沉沉。 先释放善意,再释放恶意 20 年很重要的一个反思也是在人和人性上。如果说 19 年更多关于人的反思是在如何降兵上,20 年的反思则是在如何降将上。 19 年经历了员工的来去,体验到了人性的复杂。20 年经历了管理层的变化,看到了人性的简单。共创会 是非常好的一个场,让大家打开彼此的内心。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形容阿里的共创会和 OKR 一样,「一看就懂,一用就死」呢?我也带着这个疑问咨询了其他几个不懂的老阿里,他们说, > 先释放足够善意,再释放恶意 人性其实是简单的,就和在亲密关系中相处是一样的,彼此间足够的善意释放才给互相的争吵有了容错的空间。信任不足的情况下的争吵刚开始可能引发仇恨,后续就会演变为冷漠。 相信自己的直觉 领导者对于自己的业务是有直觉的。有人说, > 领导力发展于领导者的「自我意识」 有的时候未必在方法轮和推演上能说服人,但是往往直接是准的。几次没有那么笃定自己的直觉,
5 min read
思考

站在 2020 看 2021

在 2020 年年初,我曾经写过关于未来 10 年的趋势的预测 [https://www.ming.rocks/2020s-zhan-zai-10-nian-hui-fa-sheng-shi-yao-ni/] ,目前自认为还没有到修改自己这些观点的时候。 2020 年因为疫情,整个世界都过的很玄幻。印象 19 年底的时候我们还对中美贸易战持着短期悲观的态度,如今川皇被西方精英媒体阶层架空限制言论更是让 20 年的一年从悲剧般的开始,变成了滑稽般的结束。 我其实也想倒逼自己跳出 20 年自己本身也跌宕起伏的一年,来看看 21 年。 2021 年的世界 2021 年世界会更加习惯新冠肺炎的常态,并且大概率在年中的时候会有疫苗的普及,但是疫情对于世界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经济上 尤其在全球央行大范围放水的今天,疫情的减弱对于经济的杠杆刺激会更加的明显。同时,在美国大范围放水的当下,欧美经济的危机或许埋藏的会更加深。短期情绪的乐观不代表这个乐观的情绪会持续 有人说,金融领域就是大家都疯狂的时候,你需要和大家一起装疯,但是不要真疯。2021,或许就是这样吧~ 政治上 年底的美国大选的
7 min read
think

PAEI 与 “王智仁勇”

管理者非常重要需要习得的技能是「摆人头」。 摆人头需要洞察人的特质和特点。爱迪斯的 《发现你的管理优势》 这本书中把管理者分成了 4 个角色: > P - Producer:业绩创造者。只有 P 的人很容易成为"独行侠"; A - Administrator:行政管理者。只有 A 的人很容易成为"官僚"; E - Entrepreneur:企业家。只有 E 的人很容易成为"纵火犯"; I - Integrator:整合者。只有 I 的人很容易成为"应声虫"。 完美的管理者一定是
2 min read
反思

领导力的原则

今天重温了俞敏洪老师的领导力 24 原则,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触。 领导力原则 * 个性原则 * 主动积极 * 和群友好 * 开朗坦诚 * 果断建议 * 分享原则 * 情感分享 * 知识分享 * 成就分享 * 利益分享 * 主导原则 * 主动出手 * 抓住先机 * 寻找伙伴 * 扩大战果 * 气场原则 * 避开高压 * 自创气场 * 提升高度 * 反败为胜 * 愿景原则 * 清楚使命 * 明确愿景 * 坚定信念 * 激励成员 * 目标原则 * 战略制定 * 分解步骤 * 目标衔接 * 战术跟上 * 判断原则 * 广泛调研 * 充分探讨 * 遵从常识 * 灵活纠偏 * 纠错原则 * 机制监控 * 交流坦诚 * 自我批评 * 及时改正 * 奖励原则 * 私下
4 min read
think

全局最优 与 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两点其实本质上是矛盾的。 全局最优,意味着: 1. 每个人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2. 在适当的时候要用micro management的方法来管理大家的思考认知。 这说明所有level的人都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对人的要求会非常高。 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味着: 1. 相信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过多干预,犹如最高权力往往只做人事任命,而操办具体事物。 2. 放手管理,意味着也不会强求每个个体从全局最优下思考问题。 的确,亲自督办大运河的隋炀帝,本希望流芳千古,却不想给李渊父子坐上了嫁衣;那些千古一帝,无一例外不是“烹小鲜”式治国方式的代表人物。建国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分别是宏观管理和事无巨细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公司管理层面,我们却鼓励所有人都从全局最优的角度下思考问题,压抑其局部最优,也就意味着会压抑一部分个性。 如何在鼓励大家全局最优思考的同时,烹小鲜式的治理?这是我还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1 min read
think

世界不是平的

这两天纽约Time Square汽车撞死了一名路人,各大新闻媒体头条刊登,好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转念一想,叙利亚伊拉克每天丧生的儿童妇女何止一个,又怎见全球媒体的报道呢?除了我之前这篇Blog讲到的 Confirmation Bias(自我确认偏见) [https://www.ming.rocks/ni-yuan-yi-xiang-xin-shi-yao/] 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么? 我想到的是互联网。 诚然,互联网的出现抹平了一个世界,在互联网上,个体和企业是平等的,个体和政府是平等的,这个世界被抹平了。 但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出现了信息的入口Google,社交的入口Facebook;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成了所谓的大号,互联网社会被抹平之后,重新产生了聚集。而且,所谓的FLAG或者BAT,聚合能力会越来越强。 所以我在想,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想到的几点前提: > 1. 消费者远远多余生产者 2. 心理学上人的内心倾向于服从权威,以减少自己的决策成本 3. 社会一直在流动变化之中 如果以上三点我们认同为公理,那么结论自然是:世界不是平的。 我
5 min read
think

你愿意相信什么?

一、Confirmation Bias 翻开国外关于中国的英文报道,很奇怪,绝大部分的中国的照片一定都是犄角旮旯的破败的房屋、贫困的百姓、浑浊的空气、警民的对峙等等。我们一定觉得他们故意在“丑化”中国吧? 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对印度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不也是差不多的么? 再联想到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显著的分为了两派,所谓的【美分】和【五毛】。一部分人愿意相信美利坚是人类的希望,一部分人是坚定的小粉红。这仅仅可以由偏见或者激进 来形容和描述么?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共性,而且是人性的共性。所以在心理学里面找到了一个名次叫做: >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见/自我确认偏见) 在解释这个之前,有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是星座。很多人觉得星座的预言非常准确,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 > 即人们会倾向于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相悖的信息,而重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一致的信息。 这个是目前科学上普遍认同用于解释大家为什么觉得星座很准确的理论依据。 回到这些新闻报道。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本质是报道事件,但新闻的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关注度和传播度,这两个因素会决定
5 min read
Startup

由什么决定价格联想到共享单车

今天走在西溪湿地,看到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在杭州这种公共自行车已经极度发达的城市,依旧很大程度的拓展了最后一公里 的范围,进一步缓解了这个难题。看到自行车停在那些公共自行车所无法覆盖的地点(景区、小区内部),就知道,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小红车”虽然方便,但依旧也有很多难以覆盖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把 最后一公里拓展为最后三公里,不仅扩大了人们无车出行的范围,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效率,让更多的人因为共享单车而愿意出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共享单车是有很大的价值的。曾经在观察滴滴打车的时候的观点是: > 滴滴打车通过算法可以更好的调度乘客和汽车,提高城市的通行率,这有很大的价值。因此,他们一定能产生很大的价格。 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有很大的问题。主要的症结在于: > 价值不决定价格,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疑问出现,如果对于自行车需求真的这么旺盛,为什么各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都难以自负盈亏?作为标杆的杭州据我所知,公共自行车的营收也只是比成本更多一点而已。对于这样一个数十年很难自负盈亏的行业,为什么最近风投纷纷进入?他们凭什么有这个信心? 当然,一个常见的理论
3 min read
Life

儿童教育的思考

曾经一度认为,后代的教育需要给予最好的硬件设施,塑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比如滑翔伞、冰球等等这些稀缺资源,或者给予音乐、程序、科学上的最好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足够广阔的视野,培养好奇心。 因为我认为,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如果只能找一点作为核心标准,那就是: 好奇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如此认为。 不过老爸在前半部分的观点给予了否定,他否定的并不是好奇心,而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儿童最好的成长。老爸的理由是: TA有可能掌握了很多的技能,却依旧不能洞察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更需要了解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个观点一下把我从所谓的非得上私立学校、提供精英教育的思路中打醒。后来,我想把这句话背后意味着的逻辑整理出来: 1. 按照Richard Atkinson和Richard Shiffrin提出的大脑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由于“工作记忆区”容量有限,在理解新概念的时候,需要将“外界输入”和“长时记忆”结合起来输入到“工作记忆区”,才能进行理解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长时记忆,新的概念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 事实性知识的确优先与抽象性知识。这意味着没有足够
3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