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A collection of 4 posts
think

你愿意相信什么?

一、Confirmation Bias 翻开国外关于中国的英文报道,很奇怪,绝大部分的中国的照片一定都是犄角旮旯的破败的房屋、贫困的百姓、浑浊的空气、警民的对峙等等。我们一定觉得他们故意在“丑化”中国吧? 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对印度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不也是差不多的么? 再联想到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显著的分为了两派,所谓的【美分】和【五毛】。一部分人愿意相信美利坚是人类的希望,一部分人是坚定的小粉红。这仅仅可以由偏见或者激进 来形容和描述么?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共性,而且是人性的共性。所以在心理学里面找到了一个名次叫做: >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见/自我确认偏见) 在解释这个之前,有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是星座。很多人觉得星座的预言非常准确,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 > 即人们会倾向于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相悖的信息,而重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与决策一致的信息。 这个是目前科学上普遍认同用于解释大家为什么觉得星座很准确的理论依据。 回到这些新闻报道。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本质是报道事件,但新闻的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关注度和传播度,这两个因素会决定
5 min read
心理学

《儿童人格教育》笔记

阿德勒师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无意识的作用,而阿德勒却更看重意识的作用以及社会性相关性。所以阿德勒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其实也更像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 区别在于,个体心理学探究的不是整体的行为,而是个体在时间线上的行为相关性,以及社会对他的影响。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个阅读下来,可以把儿童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这两点的综合作用: * 自卑情结 * 追求卓越 这两点又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人都会对生活中的缺陷和不完善而产生自卑感,但所有儿童搞得内行都在追求使得自己更加完美。 人的自卑情结和性格缺陷会把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带偏,比如学校里面的“坏孩子”在自卑和追求卓越的基础上,用“坏”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当儿童不能清醒的认识到幻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时候,这种追求卓越和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把儿童带上另一个不好的道路。 正常人的追求卓越会以社会有益作为目标,而精神病患者则只顾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外,家庭、二胎、社会、学校、性教育等周边的环境都会对儿童的人格通过自卑和追求卓越所产生影响,并且会一直在时间线上影响个人。
2 min read
心理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笔记

虽然进行过不少时间的教学,但因为之前一直教授的是大学生,在学生心理层面的思考并不多。总觉得这些“成年人”如果不能认识好自己的学习,多教也无益。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因为每个人的知识level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而且牛逼的教授往往教学效果并不好。那是因为科研是学校的KPI,教学并不是。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每章的结尾都有“对课堂的启示”部分,对于反思教学过程非常有意义。 -------------------------------------------------------------------------------- 1. 大脑不倾向于思考。这个和大脑的模型有关,我们的工作区域很小,绝大部分都在长期记忆中。这个和《思考快与慢》 [https://www.amazon.cn/%E6%80%9D%E8%80%83-%E5%BF%AB%E4%B8%8E%E6%85%A2-%E4%B8%B9%E5%B0%
4 min read
心理学

《教育中的心里效应》笔记

有三个部分: 教学中的心里效应 教育中的心里效应 管理中的心里效应 灵感: 1. 沉锚效应。决策的时候会受“先入为主”而影响,这个在谈判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效应。(也是留面子效应) 2. 首因、近因、超限、詹森 等等这些就不用说了。。。 3. 情绪ABC理论,Accident,Belief,Consequence 4. 自己人效应。可以用在app的设计上,或者app里面朋友之间的自动邀请机制设计上 5. 互惠效应。可以用在产品的运营上? 6. 登门槛效应;这个就是阶梯效应 7. 扇贝效应。怎么合理的奖励用户?
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