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行为学》Niche

又翻了一本书,小众行为学,感觉作者相对来说行文的逻辑并不是非常清晰,当然,翻译也有很大的锅,一堆大长句完全不适合快速阅读。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一堆例子,借鉴意义不大;后半部分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有小众,小众市场为什么可以盈利,怎么抓住小众市场等等。

一些散的点

一.

2004年第一次,40岁以上的人买唱片超过年轻人。那个时候,婴儿潮的人正值40岁,有强消费能力+人口比例大+不易通过互联网获取非法信息,造就了这个结果。

回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80后的成长紧密相关,80后需要社交的时候有了QQ,需要校友的时候有了人人,需要工作的时候有了51job,需要生育的时候有了贝贝网,等等。

要看未来5年的趋势,需要看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口出生率:

  1. 5年后的主力15-20岁人群,在20年前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决定了青少年市场的规模
  2. 5-30岁的人群,在30年前人口出生率多少?决定了母婴市场的规模
  3. 40-50岁人群,在40年前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决定了中年市场的规模
  4. 60岁的人群,在60年前人口出生率多少?决定了老年市场的规模

此外,还需要看那个时候的社会发展趋势,比如老年人现在在用微信,5年之后他们熟悉了互联网,会用什么呢?老年人网购保健品?老年人网购药品?老年人的可穿戴?又比如,5年后80后的小孩上高中大学,会遇到结婚、房子等问题,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会延伸出什么不一样的需求?

二.

小众行为的产生缘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一有钱,就成了文化杂食者。

三.

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流通。之前消费者从巨头处被动消费,巨头提供什么,他们消费什么。而互联网让消费者成了信息和产品的捕食者,他们主动出击获取他们想要的商品。

这也就造就了,分享的重要性,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捕食者决策主要依赖于社群的信息和别人的分享。

四.

由于生产力大发展,生活物品极其丰富,新时代的消费方式是:“他们尽可能在生活用品上少花一点钱,这样就能有更多的钱去购买独特的高品质的商品,比如精美的菜肴精品的家居用品等。”这种显现称为“寻宝”。

五.

为什么小众是枚好生意?

  1. 长尾效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明显。原因是?
  2. 信息捕获者可以在任何时间拥有任何想要的东西,有了一份无限选择的菜单,但我们也一般会在大集体中行动,而不是单独行动。
  3. 小众的社群刚开始是非主流的,但由于社群效应、归属感效应、分享效应,受众人群往往会扩大,所以小众并不小。
六.

Moleskine笔记本的复苏,是一次极其成功的,非主流先锋文化带来的主流流行。

所以,由于少部分先锋艺术家怀念Moleskine笔记本,有人重新开始生产,并且围绕展开新的消费,对于80后90后,有什么是正在消失的事物,可以把大家聚集起来,重新变成一个新的亚文化现象的?

比如80后的童年的食品?玩具?大头冰淇凌?

新人变成狂热者的核心在于,这个产品或者社群,定位了我自己的标签。

另一个例子是,奥巴马的赞助者1.35万封email地址中,有一半以上是被朋友拉进这次选举的。进一步阐述了社群、分享的意义。

七.

我们在互联网中为自己下定义时,会做2件事:

  1. 试着把自己定义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2. 试着发现一个我们能够适应的大环境(群体)
八.

如何把顾客培养成狂热者?核心是你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信徒。这个和“Getting Real”里面,“挠自己的痒”是一样的。你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并且在你的受众中培养鉴赏家。